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,建湖人大以創新為筆、實干為墨,通過激活經濟運行觀察點、助推石油企業產業鏈協同發展、多維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等行動強化經濟監督,書寫出監督與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篇章。
多點布局“繪晴雨”
2024年5月,鹽城市人大財經委率先在建湖縣高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、崇達石化機械有限公司設立市經濟運行觀察點。同年7月,建湖人大迅速響應,選取10名來自不同行業、不同規模的人大代表所在企業為縣經濟運行觀察點,涵蓋了制造業、農業、服務業等多個領域,確保觀察點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行業覆蓋面。這些觀察點就像一個個“前沿哨所”,重點加強對本單位本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的觀察分析。
建湖人大還出臺了《經濟運行觀察點工作辦法》,辦法中明確了信息采集、分析、報送的流程和要求。信息采集上,既關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數據,又聚焦行業動態和市場變化。信息分析時,綜合考量行業趨勢、政策落實、營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。信息報送做到定期與即時相結合,每季度末提交監測報告,遇突發或重要情況隨時反饋。
"我們不是簡單地把企業作為數據采集點,而是要把觀察點打造成為人大監督的'前哨站'、政企溝通的'連心橋'。"建湖人大常委會主任胡銘的這番話,道出了這項工作的深層意義。通過經濟運行觀察點收集的信息,構建起全方位、多層次的經濟觀察網,如同在經濟發展的“肌體”上分布了眾多靈敏的“神經末梢”,成為建湖人大監督經濟工作的重要依據。建湖人大將這些微觀信息與宏觀經濟數據相結合,進行深入分析研究,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力參考。
破除壁壘"搭鵲橋"
在季度經濟運行座談會中,崇達石化機械負責人曾德剛提出“建湖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國家級石油裝備基地,本土企業間協同合作卻不夠緊密?!贬槍@個切口,建湖人大聯合工信局和石油協會,開展石油機械產業協同發展情況專題調研。
通過摸排,全面掌握全縣147家規上石油機械企業主要生產產品、需要其他企業協助的加工產品、主要采購產品等信息,繪制出產業鏈圖譜。調研發現,企業間存在技術專利“各自為戰”、配套供應“舍近求遠”;一些中小企業在關鍵技術研發上投入不足,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;部分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,存在重復建設、資源浪費等問題。
面對這些堵點,建湖人大提出“強鏈主、補鏈條、聚集群”的發展建議。開展"鏈上代表接待日",組織各家石油機械企業面對面交流,打破信息壁壘。搭建“石油裝備產業大腦”數字化平臺,實現生產能力、技術需求、物流信息等資源在線共享。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技術攻關聯盟,聯合高校院所突破高端鉆頭制造等5項“卡脖子”技術。如今,建湖石油機械中小企業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%,形成“大企帶小企、同行共進步”的產業生態。
凝聚共識“強引擎”
走進建湖機器人產業園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。園區將重點圍繞工業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領域進行布局,一期項目計劃于今年4月底竣工交付。建湖機器人產業風生水起,除了得益于載體承載優勢,也離不開縣人大常委會和廣大代表的努力。
今年,建湖人大開在展企業大走訪活動時發現,有不少本地企業對使用本土機器人存在顧慮,對它們的技術和應用能力表示懷疑,寧愿用國外設備也不敢試國產。于是,建湖人大組織企業家人大代表深入調研機器人、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園區規劃情況,到機器人應用示范點實地考察。
可理斯機械公司的焊接機器人、智能叉車、激光切割機等,通過軟件系統將設備相互連接,實現設備之間的協同工作和數據交互;鴻達公司新上AGV智能搬運車系統,實現傳統人工叉車搬運方式智能化轉變,有效提高產品的揀選準確率和速度……當看到國產機器人在精密加工領域的穩定表現,數十家企業當場簽訂了采購協議。代表們提出的“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、產學研合作平臺的優化提升、高端人才的招引”等建議,也及時納入了我縣新質生產力培育的規劃圖。
建湖人大經濟監督的三大實招,為經濟發展裝上強勁“引擎”,為建湖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,讓新質生產力在建湖這片土地上“出圈”出彩,向著“建設江淮綠心、打造千億之城”的目標奮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