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總書記提出,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。正所謂“天下之本在家”。尊老愛幼、妻賢夫安,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耕讀傳家、勤儉持家,知書達禮、遵紀守法,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,銘記在中國人的心中,融入中國人的血脈,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,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。
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家風是一個家族或家庭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準則、行為規范和精神傳統,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傳承。它通過代際傳遞,塑造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、價值取向和處世態度。家風中的“孝悌”升華為國家的“忠義”,“勤儉”延伸為社會的“節約”,“誠信”轉化為市場的“契約”。傳統社會通過“禮法合治”實現穩定,家風承擔了基層教化的核心功能。
在當代社會,家風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,家庭結構的變遷、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及數字技術的沖擊,使得傳統家風的傳承機制逐漸瓦解。許多家庭將“考名校”“高收入”作為首要目標,忽視了“誠信”“友善”等品德的培養,功利化的教育傾向使得家風的道德根基逐漸消解。與此同時,數字技術的普及加劇了家庭關系的疏離,短視頻、網絡游戲擠占了親情互動的時間,算法推薦制造的“信息繭房”使得代際價值觀差異加劇。社會上因沉迷“飯圈文化”與父母決裂的案例,暴露了數字時代家風建設的全新挑戰。如何在當下既保留“仁義禮智信”的文化內核,又融入“平等”“法治”“創新”等時代精神?
面對家風建設的現實困境,人大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,可以通過立法、監督、代表履職等多維發力,為家風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、政策支持和社會引導。
立法助推??梢酝ㄟ^制定一些“小塊靈”的立法作為對上位法的有效補充,如江蘇省頒布的《家庭教育促進條例》,結合本地實際工作,將上位法難以說明和列舉的普遍性要求,通過地方立法細化相應規則,明確政府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在家風建設中的責任;通過財政支持和項目推動,為家風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源;通過項目示范引領,推動打造家風建設的示范工程;通過制度創新將傳統家風轉化為現代社會治理資源,結合法律規范、社會引導和文化傳承,構建系統化的制度框架;
監督提效。可以通過專項監督和專題詢問,確保家風建設政策的落地見效。江蘇省人大對《家庭教育促進條例》實施情況進行執法檢查,重點評估家風教育進社區、進學校的成效,推動了政策的有效實施。通過監督機制,人大常委會能夠及時發現政策執行中的問題,并督促相關部門改進工作,確保家風建設政策真正落到實處;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,可以推動建立“家庭-學校-社區”協同育人機制,將家風教育融入學校教育、社區活動中。這一機制不僅整合了各方資源,還通過協同育人,提升了家風教育的效果。此外,可以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家風建設,提供專業化服務,通過聯合社會組織開展家風培訓、家風咨詢等服務,有效補充政府資源的不足;
代表建言。人大代表可以通過調研、建議和主題活動,發揮橋梁作用,推動家風建設的深入開展,通過媒體宣傳和文化活動,營造家風建設的社會氛圍。全國人大代表曾提出加強家庭教育的建議,強調家風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,教育部已在全國范圍內試點推廣。這一建議不僅提升了家風教育的社會關注度,還為學校開展家風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。人大代表還可以通過主題活動,如“人大代表進社區講家風”,分享家風故事,推動家風文化深入人心,還可以推動舉辦“家風文化節”“家風論壇”等活動,吸引社會各界參與;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,推動家風文化的創新傳播。如利用VR技術復原名人家風場景等;優化宣傳參與的形式,對不同的受眾分別采用適合其群體的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,更多地發揮互聯網覆蓋面廣、傳播速度快、互動性強等優勢,提升宣傳效果。
“參天之木,必有其根;懷山之水,必有其源?!奔绎L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制度保障、社會參與和文化滋養。人大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,通過多維發力為家風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、政策支持和社會引導。唯有讓優良家風成為每個家庭的精神底色,才能匯聚成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磅礴力量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持久動力。